2021年中国车市的亮点依旧属于新能源汽车,中汽协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背后映射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作为关键力量的造车新势力更是内卷升级,虽然仍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过位次相比往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十万辆规模咫尺之遥 造车新势力内卷严重
2021年造车新势力销量排名中,第一梯队阵容相对稳定,最后时刻上演惊天大逆转的小鹏冲到了销量第一位,蔚来和理想分列第二和第三名。
第二梯队也不甘落后,哪吒、威马和零跑均实现了销量同比大幅增长,成绩表现异常抢眼。
作为最大赢家,小鹏的销量数据格外抢眼,2021年累计交付98,155辆新车,同比增幅达263%,销量翻了足足3倍多。
小鹏销量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2021年推出的小鹏P5车型,凭借相对亲民的价格以及全球首款量产激光雷达智能汽车的身份,2021年12月单月交付5,030辆,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小鹏P7。
相比于蔚来和理想的稳扎稳打,哪吒汽车在2021年表现最为抢眼,2021年全年共计交付新车69,674辆,相比2020年同比猛增361.7%,是主流造车新势力品牌中增长率最高的品牌。
此外,零跑虽然排名上没有变化,但凭借零跑T03车型的出色表现,2021年交付新车43,121辆,依然取得了同比增长278.6%的好成绩。
相比之下,威马是造车新势力中唯一销量增长不足2倍的品牌,并且排名较2020年也出现了小幅下滑,不过全年交付量也达到了相当可观的44,157辆。
传统车企、跨界企业接连入局 造车新势力腹背受敌
相比前些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一枝独秀,如今的造车新势力并不孤单,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转型加入新能源阵营,诞生了包括ARCFOX极狐、极氪、岚图等一系列高端品牌,以及欧拉、R汽车等大众化品牌。
由于出身传统汽车大厂,这些品牌天生在影响力和市场规模上具备优势,对于造车新势力将造成较大冲击。
以岚图为例,自2021年8月开始启动交付的岚图FREE表现就可圈可点,12月份共交付3,330辆,成为最快实现单月超3000辆交付的电动汽车新品牌。
如果说对于明处的传统车企早有防备的话,那么大量隐藏在暗处的跨界企业才真正令造车新势力防不胜防。
继苹果、百度和小米之后,一直徘徊在造车边缘的华为也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成功联手头部自主品牌长安与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所打造的阿维塔还未上市,便已经在电驱技术和无人代客泊车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此外,华为鸿蒙座舱深度赋能的AITO问界M5也已经在量产路上,预计2月份便可实现小批量交付,3月份将完成首批前5000用户的规模交付。
除了一众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更多家电企业也瞄准了新能源汽车这块大蛋糕,曾经的彩电大王创维推出了首款纯电动车型EV6,选择以健康牌来实现差异化竞争。
而二次进军汽车圈的美的则将目光锁定在芯片制造领域,意图开辟新的盈利赛道。
现阶段来看,造车新势力尚能凭借智能网联技术的优势占得先机,但随着更多高科技企业入局,这一优势恐怕也将被逐渐削弱。
政策红利消退 成本控制、产能或将决定发展
造车新势力诞生初期受到资金与成本的制约本来在定价方面并无优势可言,不过彼时正值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红利最强的时期,在数字可观的补贴照顾下,造车新势力车型的价格得以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
不过,随着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30%,大部分造车新势力车型价格均出现明显上涨。
目前,已有哪吒、小鹏、零跑等多家造车新势力品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上调了旗下车型的售价,涨幅从2000元到6000元不等。
还有一些造车新势力选择自行承担补贴差价,暂时保持售价不变。
补贴大幅退坡,势必将加大成本控制的难度,尚未形成大规模量产的造车新势力无疑将承受巨大考验。
对于选择将成本转嫁至消费端的造车新势力来说,品牌忠诚度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销量下滑。
而对于自行消化成本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也可能将进入恶性循环,导致利润率进一步走低。
另外,代工模式也将成为制约造车新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自己建厂生产的特斯拉早已走出了产能限制销量的困局,2021全年以484,130辆的年度交付量,同比增长235%,接近50万的年度交付大关。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仍在为冲过年销10万的界线而发愁,即便是取得同比增长263%、超过蔚来杀到第一位的小鹏,全年销量也仅为98,155辆,可见产能对于销量增长的限制不容忽视。
面对代工模式所导致的产能提升乏力,造车新势力销量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陷入增长瓶颈期。
销量与投诉量齐升 质量与服务仍需关注
在取得出色业绩的同时,造车新势力发展多年来所积累的质量和服务问题也逐渐释放。
来自车质网的投诉数据显示,2021年主流造车新势力品牌投诉量共计525宗,相比2020年激增650%。
其中,涉及单纯质量类投诉188宗,服务类投诉201宗,服务问题投诉量相对较多,且投诉问题点较为集中。
从具体问题来看,在质量问题中,座椅故障占比较高,考虑到出自单一品牌,因此不具备共同性。
此外,影音系统故障和续航里程不准两大故障问题投诉量也较高,其中续航里程不准还涉及多个品牌,反映出造车新势力在核心三电系统技术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在服务问题中,隐瞒相关信息成为投诉量最高的问题,同样出自单一品牌,属于个例。
相比之下,系统升级问题和销售承诺不兑现等问题投诉较为集中,其中系统升级问题主要体现在OTA升级后系统出现故障或续航水平下降,严重影响用车体验。
而销售承诺不兑现则主要源于造车新品牌所采用的直营+经销商模式,在与消费者进行产品沟通时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总结:2022年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头部梯队已经趋于稳定,但销量增长很可能会受到成本控制及产能爬坡影响迎来瓶颈期,增速明显放缓。
与此同时,经历了前几年疯狂扩张的造车新势力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核心三电系统与车机系统存在明显缺陷,服务模式漏洞频出,整体口碑亟待提升。